落山風

                           --摘錄比南方更南 杜虹著

 

 

 

東北季風吹至恆春半島,風勢越過連綿丘陵撲地而下,當地俗稱落山風。

    這落山風秋來春去,時強時弱,弱時拂面清爽,強時人難在風中久立。一般季風初起時風勢較弱,然後愈吹愈猛烈,至冬日凌厲狂悍,春來才轉緩 整個風季,強風吹得草葉凋零,海天蕭瑟。 半島也因為每年有一半的時間被風季統御,景觀成乾濕二分的差異。

 

    剛到恆春的第一個冬天,夜裡常因風聲而不能入眠,那陣動窗的聲響,彷彿鬼魅的燈場,教人在陌生的夜裡心生恐慌。如今這大自然的夜歌,已成慣常的曲調,寒夜風吼,反添夜讀的意境。可能有些夜的寂寞吧?落山風常或重或輕的挨家挨戶扣門,嚇到初來的遊子或旅者。對於這曾令人驚心動魄的夜半叩門聲,我早有了因應之道--不必應門,只需在心中微笑拆穿 : 我知道是你,請重門縫或窗隙進來。而知道玩笑被識破,晚風多半大笑一聲揚長而去。

 

    最愛初秋風起的時候,淡淡東北風吹來濃濃秋意。這時白天天氣還有點熱,秋的氛圍卻已從空中降落。田野間,在飛不盡的候鳥相伴下,人們開始種植不畏強風的洋蔥(因為風抑制了地上綠葉的生長,半島洋蔥的地下球莖長得格外肥碩)。秋陽柔麗,隨興行走山野水畔,偶爾在一個尋常的轉角,邂逅一隻不常經過恆春的美麗侯鳥。

 

當落山風越吹越狂,大地漸由翠綠褪成枯黃,那世居此地而且發展出特殊的適應的相思樹,相對便成為目光的焦點----風中的相思樹,仍如綠色雲朵般,鑲嵌在乾旱的黃氈上,市山坡上唯一不凋的綠意。有些日子,風吹至十級以上,相思樹枝葉搖的癲狂,大海也給吹立了白髮,半島上的學子們卻依舊上學,居民仍舊風中騎著機車,我們也依然在野外工作。但強風的海面就顯的寂寥了。水上摩托車見風匿跡,除了烏魚游過時可見老漁夫搖動一葉排筏出沒風波裡,漁船也多在港灣內過冬。無垠海面只見落山風狂熱的碎浪舞步,以及被踢揚的漫天水霧。

    那年一月,風吹的驚天動地。我為了植物物候調查來到瀕臨太平洋的迎風草原上,強風中走一步退三步,在幾乎無法睜亮雙眼的風速裡,被一種莫名的情緒蠱動,放下工作來到崖邊,散開凌亂髮絲讓風吹成劍立,海天一片蒼茫中不覺平展雙臂,狀如記憶裡一之風中將起的鷹。東風臘臘鼓衣,思緒心事都教強風絲絲抽去,彷彿空了形體,魂魄隨風翻飛千里:::嘴角不覺撐開一朵微笑。從此,便愛上這個遊戲。

    但我認識的人,沒有人認識落山風。「風吹的眼睛張不開」、「聽見風聲就頭痛」、「夜裡風聲令人毛骨悚然」、「落山風讓女人無法美麗」……,各種理由,沒人喜歡落山風,但一年又一年,人們在強風中度過。許多人在落山風連日不歇的困頓中不免感慨:恆春半島如果沒有落山風,就是天堂了。然而,體驗過這片土地的人明瞭:因為風,這裡的天空才如此淨朗,星子才如此明亮;因為風,這裡森林不能高長,植物生命於是呈現堅毅而發人省思的樣態;因為風,侯鳥飛過,萬物知時,人們也有更多閉門思想的機會,恆春民謠便譜著風中的滄涼;因為風,這裡的高爾夫球場不能廣設,水上摩托車與輕航機不能恣意奪去海天的寧靜;因為風,半島在觀光快束發展的今日,仍不致被遊客淹沒;因為風,這裡風格獨特。落山風與恆春半島是如此的密不可分,若非有風,半島就不會是今日這般水土與人情。

 

    而有別於來時的悄然,落山風去時總帶幾分戲劇意味。大約在春深時候,人們腿盡長杉以為東北風不在吹颳了,丘陵那方卻不意傳來幾陣淒厲的風吼,猶如狂風臨別不懷好意的、必將再來的誓言。而居住半島上的我們,無人懷疑,它必然履行承諾。

 

山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在自然景觀之外,落山風無疑的為恆春居民帶來了莫大的影響,強勁的風勢,為這個地方帶來了許多不利的生存條件。

 

      落山風盛行的季節,就連在路上行走也會感到刺痛而有所不便。對於交通的安全也造成了威脅,就曾有車輛被狂風吹翻的紀錄,騎乘機車的遊客在風口處被吹倒之事例在此亦不稀奇。而屋舍的保養也成了很大的問題,因為強風中夾帶著海中的沙粒,使得屋舍易遭到磨蝕而損壞,就連暴露於家庭外的冷氣機也易因粒子摩擦而壽命較為簡短。然而落山風的災害還不止於此,更慘的在於它對居民生產活動所帶來的限制。 

 

       恆春縣志疆域篇中曾經有著對落山風的記載:「自重陽以至清明,東北大風,俗謂之落山風。晝夜怒號,渹渹渢渢,或三、四日一發,或五、六日不止。海上行舟,視為畏途。即植物中,枝穎上銳,如木棉、桑葉、高粱、甘蔗等,均不苞蕪,多致零落。晚禾將熟,農家每齊其根而偃之,俾不受風,故生氣不順,收成減色,其陰害夫農商者,實非淺鮮。安得賢長官修德回天,永免此患」。這充分說明落山風對當地漁業、農業、交通、商業的負面影響。

 

       強風季節時,風浪極大,如此一來漁船就無法出海捕魚或經商,空有三面環海的良好優勢,卻不能好好的利用。而對農業的影響更鉅,這是因為在強風的吹襲之下,使得各種農作物及花果的受粉結果變得極不容易,就連平常的樹木也會被久吹不止的狂風,吹的焦黑零落。原本,恆春的全年溫暖、溫差不大的熱帶氣候,為作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基礎,即便是冬天也因氣候溫和而成為作物可以生長的季節,然而落山風的吹拂,卻使得作物無法在此盡情的生長,再加上這裡的土壤屬於高溫多雨下、淋溶作用強烈的紅土,土壤並不肥沃,這些嚴苛的環境條件,更限制了恆春人民對於農作的選擇與農耕生活的穩定發展。

 

      每年從十月到次年四月,恆春半島上落山風狂飆怒吼,使居民備受噪音之折磨,又因冬春季恆春半島雨水稀少,地面十分乾燥,所以狂風揚起漫天沙塵,甚至飛砂走石,行人必須瞑目而走。山風對當地之交通、建築也有很重大的影響,由於它是相當不穩定的山岳波和亂流,所以民航機不能以低飛的方式從那兒飛過去,否則有撞山墜地之危險民航機場也不宜築在恆春半島上。

落山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落山風也有吹翻摩托車和小汽車,造成傷亡之紀錄,所以南迴鐵路在枋山以東,進入隧道之前,建有擋風板,以免火車被吹翻。

落山風對自然環境生態的影響   

  

1.地形上的特殊景觀--「風吹沙」

       全國獨一無二的落山風,在恆春半島這塊土地上,創造出屬於他自己的作為,強大的風力,雕塑出地表許多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以及天成的美景。恆春半島上著名的「風吹砂」就是因落山風而形成的著名地形景觀。恆春半島乾濕季分明,夏季西南氣流帶來充沛的雨量,雨水攜砂流入海域;冬季強烈的落山風又把砂粒從海岸吹送上崖頂,這兩種逆向搬運作用造就了動態平衡下的風吹砂特殊地形。而北方港口溪上游地區的砂岩地層,受到港口溪的侵蝕搬運,也因此而為這裡的地形提供了良好的砂的來源。風吹砂又以砂河、砂丘、砂瀑為著名的奇景-距離鵝鑾鼻約七公里處,就可看見海邊有一片白紗綿延,一直延伸到海岸後的峭壁上,漫天的砂粒、隨著強勁風勢翻捲而上,稍不留神便彷彿置身於遠方的戈壁中。  

      風吹砂的砂丘,成大規模的整群分布,總長約1500公尺,寬約200公尺,順著風勢,成東北-西南走向的帶狀發展。在長期的雨水和強風的侵蝕之下,地層物質風化成為顆粒較小的砂粒,而這些砂粒在雨季時,會受到雨水的沖刷搬運。雨水夾帶著砂粒,順著地勢匯集聚入較為低窪的地方,而流向海洋,就如砂粒所形成的河流景觀一般,而稱之為砂河。另一方面,砂粒由高約70公尺的台地邊緣垂直下瀉直到海岸,就像是條砂的瀑布一般,而成為「砂瀑」。一直到冬天時,強風又重新將砂粒沿崖坡吹送,再度回到了崖頂,就在這樣兩種不同的方向、不同營力的搬運作用下,形塑了風吹砂的獨特的地形景觀。此外,在強風的吹襲搬運之下,在河口處亦會出現砂丘。九棚溪口以及車城附近的海口砂丘就極為發達。

2.植被上的特殊景觀--「風翦樹」

       「風剪樹」或是「旗形樹」也是一個被落山風巧手雕塑的自然奇景。生長在恆春半島磊立珊瑚岩上的植物,由於立足於粗銳貧瘠的礁石,根系必須在岩間匍伏穿行,加上落山風持續地吹襲,強風彷彿一把利剪,剪出了一致向西南方向傾斜的「風剪樹」,它剛柔並濟的姿態,襯上嶙峋礁岩,猶似一個個神韻天成的樹石盆景。

3.滿天「飛羽」的特殊景觀

   所謂「落山風,催飛羽」每當秋意漸涼,許多居住在寒冷北方的候鳥,也就準備行囊,乘著東北季風往南遷徙。恆春半島由於位居台灣南端,且生態環境極富變化,是候鳥南遷北返的中途站。陣陣落山風吹起時,帶來了滿天飛羽,為此地增添了一奇特的自然景觀。

http://www.hcjh.ptc.edu.tw/2006tw/aaa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y11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