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從某些觀點而言,恆春鎮山多土質差,只有沿海平原、河岸平地及盆地是聚落與農業用地外,傳統農業發展空間有限。由於特殊地理位置,以至颱風、落山風時至,也影響農業發展。地處偏遠,導致交通不便、工商業投資亦不發達。這種地理氣候影響傳統農業與近代工商業發展,導致人口稀少、人力不足,同時也相對使得教育、文化都無法展開與提昇。因此就現狀而言,恆春鎮並不可以說是一個先進的市鎮,就此而言,它也可以說是一個處於經濟文化困境的市鎮。

雖然如此,如果從更廣大的空間與時間觀察,我們不但可以看出恆春鎮發展之所以「落後」實有其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從這些落後的因素加以檢討,我們卻也不難看出恆春鎮未來的發展的確有其美好遠景。

 

世界史-恆春

首先從世界史的角度而言,歐洲大陸古文明從東南地中海岸的希臘、羅馬而向西北發展,成為地理大發現與航海的大時代,列強在拓展海外市場競賽中才注意到美麗之島(Formosa)台灣。台灣北部的紅毛城、南部的熱蘭遮城,以及鵝鑾鼻燈塔便是明確的指標與象徵。而亞洲大陸上中國古文明發展則是自西北向東南發展,直到十六、七世紀台灣在中國政府眼中仍然只是未開化的邊疆地區,雖列入版圖,而確有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性質。而中國政府要到列強有意佔領台灣,特別是日本在恆春半島發動牡丹社事件後,才正式重視恆春。清光緒元年(1875)恆春設縣(縣治設今本鎮)便是中國由西北向東南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這與秦始皇確立中國郡縣制度並推行於全國(始皇26年‧西元前221年)前後相差已有2096年。因此從東西歷史的發展方向而言,東西兩個世界要到16世紀左右才能在台灣會合,因此恆春之受到注目也要在16世紀以後。也要到這個時候,恆春才進入了它的歷史時代。

 

中國史-恆春

單就中國歷史發展而言,中國既自古由黃河流域以及西北向長江流城、珠江流域東南方向發展,因此東南的台灣自然要等到西北地利已盡或安全堪虞、或人口過剩等因素發生才能成為人口移入開墾之地。中國大陸人口在明清以後不斷增加,至乾嘉正如洪亮吉等人的言論顯示已有人口增加超過土地增加速度之勢。換言之,就一向建都北方,而把台灣當作中國諸多邊陲之一的中國政府而言,如果不是特別的原因,是不會正視台灣這塊海邊荒島以及島上化之民的。明永曆15年(1661)以台南為東都所建立之鄭氏政權及民國38年國民黨政府之移都台北作為反攻大陸基地,都是不得已而被迫來台的。清康熙22年(1683)清朝政府雖把台灣列入版圖,而高唱雲宵的棄台論在長達八個月後雖未被康熙皇帝接受,但是消極治台政策與禁止中國內地人移民恆春的命令卻前後達192年之久。要等到中國大陸沿海人口成為壓力(特別是閩粵地區)以及日本人有染指台灣企圖,甚至發動同治13年(1874)的牡單社事件,清朝政府才派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巡視,且接受沈氏之議於瑯嶠設恆春縣,並接著有光緒11年(1885)台灣建省之舉以及劉銘傳任台灣第一任巡撫。而從更嚴格的觀點來說,台灣設省所以順利實現,部份原因也來自於有些大臣樂見台灣建省後財政獨立,避免繼續成為福建省的經濟負擔。從以上簡單的分析可以看出台灣在中國歷史發展脈絡中始終處於邊陲的地位。如果不是內憂外患,不易引起大陸政權重視台灣地位。而恆春鎮更是邊陲中的邊陲,其理尤然。

 

台灣史-恆春

從台灣本身的發展而言,恆春鎮地處全島最南端,從考古資料證明自舊石器時代末期以來即有人類活動,諸多新石器文化遺址更見活動之頻繁,這些原住民大致而言應是後來文獻所載活動於恆春半島上的阿美族、排灣族與西拉雅平埔族的祖先。這些族群生活是以台南為政治中心,但是由於台南以北的台灣西部平原遠比恆春半島適宜農業的開發,因此中國大陸移民來台的漢人自大約400年前陸續的在適宜農業開發與族群發展地區定居,要到人口飽和以後才會被迫由屏東平原向恆春半島推進。甚至政府有計畫自中國大陸移民來的漢人也不會以恆春半島為優先考慮定居之處。而且自從日本統治台灣乃至國民黨政府遷台以後更是一反從前而採重北輕南政策,因此19世紀以後,台灣北部逐漸現代化過程中,恆春鎮工商業始終不發展,這就更造成恆春鎮現代化的遲滯。

 

基於以上分析。無論從世界史,中國史或是台灣史的發展來看,現在的恆春鎮雖然自五千年前便有人類居住與活動,但是必須到16世紀前後才成為列強注目之地,到19世紀中葉才為中國政府所關注,但到20世紀仍是台灣的邊陲之區。從現代化觀點,不得不說它處於困境。
但是困境中的恆春鎮,也從另一面保留了許多他處所沒有的條件,我們不但可以說它是較不受現代文明污染的一處仙境,而且因之充滿了建設美好遠景的條件。

 

恆春的展望與未來

綜觀本鎮歷史發展,我們可以發現至少在5000年前便有人類以舊石器文化在目前本鎮轄區生活。當台灣全島上有千餘處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同時,本鎮也至少有三、四十處聚落有相同的文化水平。大約從1500年前開始,阿美族、排灣族、平埔族的原住民居民已活躍於本鎮,成為本鎮歷史舞台的主角。但要到17世紀因為東西歷史發展到歐亞大陸的邊陲,並進而走向遼闊的海洋,位於大陸邊陲海洋中之小島南端本鎮才受到荷蘭、明鄭、清朝政府的注意。由於荷蘭最多只是藉道本鎮往台東,明鄭雖設府台南,卻視本鎮為流放罪犯最佳天然監獄,清朝政府則有將近兩個世紀視本鎮為流民盜賊聚集之地而下令禁止漢人進入本鎮。自光緒元年設置恆春縣,以本鎮為縣治,本鎮足足有20年的突飛猛進發展,此期間漢人與漢文化才算大量引進本鎮,並促使原住民居民逐漸漢化。日治與民國時期一個世紀的治理使本鎮由漢化走向了現代化,但是由於重北輕南的政策,使得本鎮現代化的建設遠落人後,迄今仍然顯得工商不鎮、人口外移、文教不興,仍然無法擺脫5000年來始終存在的困境。
本鎮雖因自然、地理、歷史、人為諸種因素導致其長期處於困境,但是也正因為如此而未嚴重遭受到現代文明的污染與破壞。因此本鎮擁有三面環海的自然景觀、森林茂密的原始生態、歷史悠久的史前遺址、保存妥善的恆春古城、膾炙人口的恆春民謠,這些都是觀光休閒勝地的優良條件。如果妥善全面規畫,加強市容美化、綠化,提昇觀光服務品質,甚至也把核三廠、軍事訓練基地也適度開放為觀光據點,應能使本鎮的觀光由點而線而面。若能與恆春半島上其他鄉鎮配合作全面規畫,則本鎮觀光事業前途將更遠大。
換言之,觀光事業應是本鎮化困境為仙境可行途徑之一,為了本鎮在21世紀以及下一個歷史階段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本鎮鎮民有必要為創造歷史而集思廣益做全盤規畫並訴諸行動。畢竟本鎮歷史未來發展主要還是掌握在本鎮鎮民的手中。

http://www.hengchuen.gov.tw/discover/historical_evolution.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y11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