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是恆春建城130周年!因為牡丹社事件而建城的恆春城,其實早在明鄭時期已有漢人前來開墾。對於開拓者而言,陌生的土地有著許多從所未見的事物!如同許多神話一般,「異象」加上天馬行空般的幻想與口耳相傳,就蛻變成一則則綺異的傳說,在鄉民中一代代流傳著。清人屠繼善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編撰的「恆春縣誌」中有「雜志」一篇,收錄了多則當時恆春地區所流傳的傳說。今天再重新看這些傳說,多少覺得有些荒謬怪誕,細細咀嚼這些傳說之中的寓味,就能了解恆春這片土地,對當初前來開墾的先民而言,是多麼地具有奇幻色彩!
※節錄以下傳說,為求保留原始文意,故不予翻譯,直接摘錄原文。

【風洞】即四重溪石門。據采訪錄:「為鄭延平插旂之所。風吹旂尾,尾向何方即何方之番有災害。後去旂,未夷其洞。今之落山風,自洞中來。」。又曰:「洞在八瑤灣深山,古木參天,荊棘滿地。至其地者,不知所禁,或大聲言語,風即大作。以後不論民、番皆不敢往。」

【仙人井】在縣南二十五里大石山下。其泉仰出,味甚甘。龜仔角番取飲於此;且可愈疾,並刀火傷者,洗之即愈。井上石紋,如靴、如履、如赤足者,不一。相傳謂仙人之足跡,故名。

【毛蠏井】在龜仔角社。井口有石如蠏,有毛有螯。從嘴出泉,清洌異常。瘡毒、刀傷、火等患,一洗即愈。

【女靈山】在縣東北,出楓港三十五里。高數千丈,山石突兀,大木參天,饒有海上蓬萊之觀。據采訪錄云:「昔有樵者相約入山,至一處,峰巒疊翠,花草迷離,有老人摘樹上茶,款留瀹茗,香沁心脾。樵者私攜茶去,迷不得路。老人莞爾笑曰:『此非人間所有,飲之則可,取之則不可。』樵者乃棄茶而歸。當時偕往者三五人,現在楓港尚有得飲其茶之人,清癯矍鑠,百倍精神。」

【大魚骨】可以作臼舂米;內地海濱人家,亦常有之。今率芒溪旁有大魚肋骨一條,大可轉輪;魚頭骨一具,置之海灘,潮汐多年,亦不颺去。

【魚王石】即鵝鑾洋面之七星石。每年冬至前後,有鯔魚自北而南,盈千累萬,不可數計;每尾約五、六斤,台南沿海漁戶一大利也。有漏網而至石邊者,群相跳躍,撼石欲動。雌者去其子、雄者去膘,魚遂窺,仍北逝;名曰「倒頭魚」。

【石屋】在佛羅山之陽。舊址二百餘間,間高闊皆四、五尺,四周石板;內各有穴,極深。相傳昔有羅佛番一種,長不滿四尺,力大性悍,諸社番咸忌之;後為豬嘮索番設計誘而殆諸山下獅頭潭,逃者奔埤南。今石板多為鄉民搬去,存者無幾。

【蚌珠】西屏山紅柴坑海面,離岸數十丈,夜常有光,熊熊如火,圓大如斛。鄉人棹竹筏至其處,光如故,若在海底。望之不甚深,撈之則不逮,若有大蚌在其旁焉。

【雷公窟】在縣東二里。窟深六、七尺,水清澈,上有石如砥柱。相傳有鰍魚精在窟中。一日黑雲四起,雷霆交加,大雨中霹靂一聲,擊去石柱,以後怪遂絕。故名雷公窟。

【雷書】光緒戊子夏,雷擊王仔驄者,背有「月三八」三字,眾莫之解。有老者曰:「每字各添一—」。蓋王生前固用小斗以致富也。天道昭彰,可不鑒歟? 

圖說:恆春城的龍脈—猴洞山。

http://9462.travel-web.com.tw/Show/Style3/Column/c1_Column.asp?SItemId=0131030&ProgramNo=A100051000001&SubjectNo=15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y11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